世上博物馆千千万,为什么失恋博物馆击中你的心?
失恋博物馆的大热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它虽然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一样:有征集、有展品、有宣传,但是更现代化的展品和更具时尚感的设计令它独树一帜。面对如此明显的差异,我们开始思考“失恋博物馆真的是博物馆吗”?不过,失恋博物馆在社交平台上居高不下的曝光率也让我们了解到背后所隐藏的人们的心理诉求,而这些诉求或许能为日后博物馆的工作提供新思路,以便更全面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2006年,相恋四年的Olinka Vistica和Drazen Grubisic在结束恋爱关系后,为处理恋爱时期的物品产生了创建“失恋博物馆”的想法。之后,连同朋友们的捐赠物,他们开启了一系列国际巡回展。最终,将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落户在萨格勒布,打造成一个实体与虚拟兼备的公共空间。
它是实体的。除了有固定的展示场所外,失恋博物馆还长期寻求合作,到世界各地做临时展览。在合作过程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展览策划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当地活动,借助当地力量,呼吁当地人参与其中。这样一来,整个展览并不只是单纯以“失恋”为主题,还具有地方民族文化色彩的独特性。
在2018年失恋博物馆上海站展品征集过程中,一名捐赠人将她的巧克力麋鹿捐献给了博物馆
它是虚拟的。失恋博物馆藏品主要是通过征集获得的。在博物馆官方网站,专门有“藏品征集”和“故事征集”专栏,吸引全世界的人在这里上传自己的物品和故事,还可以了解其他人的经历。
目前,失恋博物馆已在洛杉矶开设了分馆;2018年,还在上海举办了第50场全球巡展。由此,“失恋博物馆”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在这之后,国内各地也开始纷纷建立失恋博物馆,尤其是近段时间,数量更是猛增,还出现了“一城多馆”的情况。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失恋博物馆能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呢?
翻看各平台“失恋博物馆”的话题内容,泪目、感动、回忆是主要参观感受。参观者表示,透过这些展品他们看到了自己,或与捐赠人感同身受。同样,这也是John B Quinn当初与失恋博物馆合作,建立洛杉矶分馆的原因。他说,他在这里看到了失恋博物馆可能唤起人类共同情感的潜力。
失恋博物馆洛杉矶分馆
几乎每件展品都是征集而来。规格大小也好,价值高低也罢,参观者并不在意这些,注重的是展品所代表的意义,甚至他们可以在没有阅读过展品说明的情况下,很快猜到展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与其说,参观者是在看展品;不如说,是在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失恋博物馆与参观者快速地建立起联系,达成默契。
除了展品与参观者一拍即合,失恋博物馆的创建理念和形式设计也是抓住参观者的兴趣点和心理。很多失恋博物馆的创办人都是抱着为失恋群体搭建发泄、分享和治愈失恋心情平台的想法开始的,而这一想法恰好符合当下年轻人想要摆脱压抑,得到情感释放的心理。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多参观者将失恋博物馆当作是未来生活的新起点,在这里宣泄过自己的情绪后重新生活。除此之外,星空灯、留言板和文字墙等顺应流行趋势的设计既为参观者带来视觉体验,营造参观氛围;又为参观者提供拍照素材,方便他们留下记忆,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参观感受。
实际上,无论是真实的展品故事,还是吸睛的展示设计,归根结底,失恋博物馆大热的原因是它关注到了“失恋”这一情感、“失恋者”这一群体,通过他们的故事引发了参观者的“同理心”。所谓同理心,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在2017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发布的《趋势观察》预测报告中,“同理心”被列入影响未来的五大趋势。报告指出,博物馆所具有的内在优势可以让其成为同理心的有效引擎,采用沉浸式的讲故事方法有利于培养同理心,帮助人们理解“他者”,从而巩固社会关系。所以,失恋博物馆的存在正是将失恋群体联系起来,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并以这种方式让社会更能理解他们、理解失恋,让观众踏上了一次“体验同理心的世界之旅”。
虽然失恋博物馆引发无数参观者的情感爆发,但性价比低、内容形式同质化和场馆简陋等问题是其通病。与萨格勒布失恋博物馆完备的运营模式相比,国内失恋博物馆大多只是学习其皮毛,只停留在简单的物品展示的阶段,辅之与展览内容不符、只追求效果的“网红”设计,缺少整个博物馆的运营规划;加之各家失恋博物馆的门票票价不一,很多参观者在参观后发表了“失望”“不值票价”等言论,这不免让人以为是在利用“失恋”情感IP进行炒作和营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失恋博物馆唤起人们“同理心”的情感优势具有借鉴意义。博物馆通常被认为是知识输出和传递文化的场所,这一观点虽然反映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形象,但忽视了博物馆的人文元素。与失恋博物馆相类似,近期开放的孤独博物馆不但开辟沉浸式空间,将最孤独的时刻实景再现;而且构建交互区,让彼此是陌生人的参观者相互交流,用社交方式治愈孤独。
失恋、孤独,这些被视为是负面的日常情绪却在展览中被放大、被公开、被讨论。它们的出现不仅触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在其中获得心里安慰;更是让整个社会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这种情绪。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重人文关怀:为不同种族和群体发声,辅助医院开设心理治疗、针对残障人士专设展览或活动等。这些举措一方面是在尽可能地为更多人提供公平参观博物馆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向社会传递正确的观念和想法。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博物馆会更具包容性,会适用于每一位观众,会十分了解社会需求与面对的挑战,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miyagi#miyagi
看过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唐风,再来体验一把美轮美奂的宋“潮”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